健康是民生之基、福祉之要。“十四五”时期,我市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使命,以“健康抚顺”建设为战略统领,将卫生健康事业融入城市发展全局,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健康保障等领域深耕细作,让健康福祉浸润民心。
健康指标持续向好
民生福祉彰显温度
我市把居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用实打实的数据书写民生答卷。2024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81.52岁,较2020年提升2.6岁,生命长度与质量同步提升;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达97.56%,做实做细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覆盖持续拓展。广泛开展健康科普,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人人参与健康、人人享有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医疗体系提质增效
优质服务触手可及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服务效能双提升。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蹄疾步稳,市中心医院、辽健集团抚矿总医院作为省级试点,联合市中医医疗集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龙头带动、层级联动”发展格局。分级诊疗制度全面落地,三县分别组建以县医院(中医院)为核心的紧密型医共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
五年来,全市加大卫生健康领域投入,基础设施与专科能力建设齐头并进。市传染病防治与检测实验中心、市中心医院传染病房楼、市妇女儿童医院扩建等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投用;市中心医院呼吸科等7个专科获评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影响力与诊疗水平跻身省内先进行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不断筑牢,累计建成高标准村卫生室227个,做强乡镇卫生院25所,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创新院前急救模式,发布卒中急救地图,打造“脑卒中黄金一小时急救圈”,120急救年均出诊4万余次,10秒内接听率、平均出车时间等核心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公共卫生防线筑牢
应急处置能力升级
面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卫生形势,以改革促提升,全面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我市保持传染病低发态势,这充分检验了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实战能力。疾控事业改革纵深推进,完成体系重塑与功能优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配备实验室设备760台(件),可开展检验检测项目335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制、多病同防机制不断健全,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力度持续加大,人均经费增长至99元,提供更多的健康服务项目和内容,涵盖健康管理、预防接种、慢病防治等领域。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成效显著,“三高”共管模式全面推行,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协同救治网络不断完善;癌症防治聚焦“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筛查范围有序扩大,患者生存质量稳步提升。150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在人员密集场所“应装尽装”并投入使用,为群众生命安全增添重要保障。
中医药守正创新
特色优势充分彰显
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构建“医疗、产业、文化”三位一体新格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成标准化中医馆69家,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家乡镇卫生院实现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全覆盖,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让群众就近享受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7个中医专科获评国家级、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中医专科集群。
中药产业全链条发展势头强劲,清原、新宾两县获评省级中药材产地规范化试点县,清原龙胆草、新宾辽细辛、新宾西洋参入选省级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规范化试点品种,中医药“产学研用”融合发展良性循环加速形成。通过“中医中药中国行”等主题活动,广泛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群众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群体精准保障
“一老一小”服务暖心
聚焦“一老一小”核心需求,健全健康支撑体系,让健康服务更有温度、更具针对性。生育支持政策落地见效,托育服务体系加速构建,创新推行“幼儿园+托幼一体化”模式,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提升至4.7个,有效缓解“入托难”;健全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市区及三县均建成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妇女“两癌”筛查深入推进,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
老年健康服务不断优化,市级5家三级医院全部设立老年病专业,12家二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全市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71家机构获评辽宁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让健康福祉惠及更多群众。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