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卫发﹝2020﹞42号
各县区卫生健康局、教育局:
现将修订后的《抚顺市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抚顺市卫生健康委 抚顺市气象局
2020年 10月21 日
目录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事件分级
1.5 工作原则
2 医疗卫生救援组织体系
2.1 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
2.2 专家组
2.3 医疗卫生救援机构
3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
3.1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
3.2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的发布
4 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预测、预警
4.1 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和报告
4.2 高温中暑事件的预测、预警
4.3 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信息发布
5 应急响应
5.1 应急响应启动
5.2 应急响应措施
5.3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及指挥
5.4 应急响应终止
6 保障措施
6.1组织保障
6.2物资保障
6.3技术保障
6.4通讯与信息保障
6.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7 附则
7.1 名词术语
7.2 预案管理和更新
7.3 预案实施时间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在抚顺市行政区域内高温气象条件引发中暑事件后,保证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国家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辽宁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辽宁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辽宁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辽宁省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抚顺市行政区域内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1.4 事件分级
依据气象条件、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将高温中暑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发生高温中暑事件,达不到Ⅳ级标准的,原则上不列入突发公共事件范畴。
1.4.1 特别重大高温中暑事件(Ⅰ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高温中暑事件:
(1)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内报告中暑患者300人以上(含300人),或有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发生;
(2)国家卫健委和中国气象局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1.4.2 重大高温中暑事件(Ⅱ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高温中暑事件:
(1)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内报告中暑患者150人至299人,或有4至9例死亡病例发生;
(2)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和辽宁省气象局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1.4.3 较大高温中暑事件(Ⅲ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高温中暑事件:
(1)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内报告中暑患者100人至149人,或有1至3例死亡病例发生;
(2)市级卫健委和市级气象局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1.4.4 一般高温中暑事件(Ⅳ级)
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内报告中暑患者30人至99人。
1.5 工作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防为主、常备不懈、防抗救相结合,强化高温中暑事件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的意识,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2 医疗卫生救援组织体系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在同级人民政府或高温中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做好高温中暑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包括:(1)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成立的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2)专家组;(3)医疗卫生救援机构(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疗急救中心(站)、综合医院、专科医院)。
2.1 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
抚顺市卫生健康委成立高温中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由抚顺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担任组长,分管副主任担任副组长,卫生应急办公室、医政医管科、综合监督科负责同志为成员,主要负责领导、组织、协调、部署及指导全省重大高温中暑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特别重大高温中暑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在辽宁省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进行。抚顺市卫生健康委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医疗救援领导小组,领导本行政区域内高温中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组织、协调任务,并指定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2.2 专家组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组建专家组,对高温中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
2.3 医疗卫生救援机构
各级医疗急救中心(站)、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救治专业机构在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或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承担高温中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伤员转送和院内治疗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各自职能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执法稽查工作。
3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
3.1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
根据温度、湿度等气象因子,结合地区气候背景资料,以及高温持续时间,划分为可能发生中暑、较易发生中暑、易发生中暑、极易发生中暑四个等级。具体分级办法按中国气象局与卫生部联合发布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实施方案》。
3.2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的发布
各级气象部门根据监测预报确定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适时开展预报工作,并向社会公众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防范提示。
4 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预测、预警
4.1 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和报告
4.1.1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单位
a.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b.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d.其他有关单位,主要包括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密切相关的单位。
4.1.2 高温中暑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4.1.3 高温中暑事件的报告时限和程序
高温中暑事件报告实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分级审核、分级确认的事件报告管理制度。每年6月1日,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启动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每年9月30日终止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区高温气象条件的实际,适当提前本地区高温中暑事件监测、报告的启动时间,或推迟事件监测、报告的终止时间。
医疗卫生机构发现高温中暑病例后填写《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卡》,于当日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子系统中的“其它公共卫生事件”一项报告高温中暑病例,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在当日以最快方式将《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卡》报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医疗卫生机构发现高温中暑病例,由高温中暑事件的报告单位在当日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后者进行网络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日12:00时汇总辖区内前24小时报告的高温中暑病例总数,对照高温中暑事件分级标准,对符合高温中暑事件的,要立即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以归并的方式作为高温中暑事件上报,同时通知同级气象台,并报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收到报告后要立即对高温中暑事件进行确认,并通报同级气象局。必要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缩短高温中暑事件的报告时限。
4.2 高温中暑事件的预测、预警
建立高温中暑事件预测、预警机制。各级气象局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开展高温中暑事件的预测分析,结合高温气象条件、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发展趋势,确定预警发布的级别,经报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发布。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气象局发布预警,必须报送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气象局备案;同时,及时分析汇总下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气象局发布的预警,并报送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备案。
4.2.1 Ⅰ级预警(红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Ⅰ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极易发生中暑”,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4.2.2 二级预警(橙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Ⅱ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易发生中暑”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4.2.3 三级预警(黄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Ⅲ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较易发生中暑”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4.2.4 四级预警(蓝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Ⅳ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可能发生中暑”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4.3 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信息发布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联合通过有关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信息,相应提出防御措施。
5 应急响应
5.1 应急响应启动
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后,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的各级卫生、气象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科学分析判断,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程序。
5.2 应急响应措施
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合作联动,向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提出事件的防控建议,指导、督促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地的卫生、气象部门积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地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根据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级别,分别采取以下响应措施:
5.2.1 一级预警响应措施
a.积极主动地开展高温中暑病例监测、报告,及早发现病例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做好高温中暑病人的收治;
b.主动接受上级气象部门对事件发生地或可能发生地的天气预报、预测技术和产品的指导,及时发布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和高温中暑事件预警及相关信息;
c.强化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组织开展防暑动员;
d.依据国家关于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开展防暑降温工作专项监督检查。
5.2.2 二级预警响应措施
a.进一步加强对高温中暑病例监测、报告,并对夏季露天作业工地等重点场所开展主动监测,做好高温中暑病人的收治;
b.组织加密气象观测,主动加强与上级气象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及时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及相关信息;
c.进一步加大宣传防暑降温知识的力度,强化全体社会公众防控高温中暑的意识;
d.依据国家关于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开展防暑降温工作专项监督检查。
5.2.3 三级预警响应措施
a.加强对高温中暑病例的监测、报告,做好高温中暑病人的收治;
b.加强气象监测分析,主动加强与上级气象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及时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及相关信息;
c.开展多种形式的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强化社会公众或有关单位做好老年、儿童、病人等特殊人群的高温中暑防控意识;
d.依据国家关于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高温环境作业人群开展防暑降温咨询。
5.2.4 四级预警响应措施
a.开展高温中暑病例的监测、报告,做好高温中暑病人的收治;
b.加强气象监测,主动加强与上级气象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及时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及相关信息;
c.开展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增强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
5.3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在接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救援指令后要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在实施医疗卫生救援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护,确保安全。
5.3.1 现场抢救
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病人转送至通风好、适合中暑病人进行抢救的场所。
5.3.2 转送病人
当中暑病人情况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中暑症状较轻的病人可以直接转送;对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者,应就地抢救、治疗,做必要的处理后在监护下进行转运。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在医疗仓内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合理分流伤病员或按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5.4 应急响应终止
应急响应终止由发布预警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确定。应急响应终止主要参考依据为: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地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持续3天低于预警所需等级以下,并预测在短期内预报级别不会明显上升,且大部分中暑病人得到有效救治,新发中暑病例数明显下降。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气象局发布应急响应终止,必须报送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气象局备案;同时,及时分析汇总下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气象局发布的应急响应终止,并报送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气象局备案。
6 保障措施
6.1组织保障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气象局与应急局等部门建立、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积极做好高温中暑事件的应急准备工作,确保事件发生后快速响应、科学处置,共同应对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高温中暑事件。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气象局成立应对高温中暑事件专家组,专家组负责开展针对高温中暑事件的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等,并向本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气象局提出发布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建议,拟定相关防控工作建议。
6.2物资保障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积极做好高温中暑防控药品等物资的申请与储备工作,与应急局协调物资运输保障。
6.3技术保障
科技部门负责制定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技术研究方案,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不断完善监测预警和评估系统。
6.4通讯与信息保障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全省医疗救治信息网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实现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执法监督机构,以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并及时上传下达。
6.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防暑降温知识,增强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7 附则
7.1 名词术语
中暑:在本预案中,中暑是指由高温气象条件直接引起人员出现轻症中暑或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并能排除普通感冒、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引起的相关症状,可以考虑诊断。
轻症中暑,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也可出现混合型。其中: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7.2 预案管理和更新
本预案由市卫生健康委和市气象局联合制定,并共同负责解释。市卫生健康委和市气象局根据预案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各县区应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
7.3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预案同时废止。
填卡说明:
1.初次报告为病人诊断后的首次报告;订正报告指初次报告后患者被治愈,或出现死亡时的报告。
2.患者居住地址以现状为准。
3.中暑诊断标准:
轻症中暑,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也可出现混合型。其中: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