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冬季是心梗的高发季节。心梗又称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突然,进展极快,死亡率高(约50%的病人在到达医院前死亡),其高发群体主要为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年轻人的发病率也在上升。其实,大多数急性心梗都有前兆,若能尽早识别、及早就医,能大大降低死亡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心肌的供血血管)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相应部分心肌因缺血而发生坏死。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冠脉动脉急性闭塞引起。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清晨的死亡人数占一天总死亡人数的60%。实际上,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心源性猝死等,常发生于清晨。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山五院)副院长、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冠心病一科主任陈剑介绍,秋冬换季,早晚温差和室内外温差逐渐增大,温度骤变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导致患者血管收缩增强,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如果患者本身有血管狭窄堵塞等疾病,就容易发生心肌梗死。
陈剑副院长表示,心梗并非毫无预兆,它可能以胸痛、冷汗或是不典型的腹痛、牙痛等形式悄然警示。很多患者,因未能及时识别早期信号,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
胸痛: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的持续性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呈紧缩感、压迫感、憋闷感;可向下颌、后背、肩部(尤其是左肩部)、左上臂或左前臂尺侧放射,呈间断性或持续性,甚至伴全身大汗,如果症状持续>2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时,常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不典型症状:牙痛、胃部疼痛、单纯的呼吸困难及晕厥等。
心梗的高危人群包括: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有肥胖、高龄、早发猝死家族史等的人群,特别是既往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等。此外,吸烟、酗酒、熬夜、夏季贪凉等不良生活习惯,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便秘、饱餐等也是诱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时间就是生命,心肌细胞一旦缺血受损,将不可逆转。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关键要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请牢记两个“120”: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
陈剑副院长提醒市民,当胸口闷痛不适症状出现,休息及舌下含服硝酸酯类药物症状无法缓解时,要警惕心梗的发生,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医抢救。
据了解,预防心梗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防寒保暖:外出活动时要添加衣服,出门戴上口罩帽子围巾;大风降温或下雪天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寒冷刺激。
预防感冒:感冒、支气管炎、肺炎都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梗;老年人抵抗力差,冬季应该尽量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可以接种流感疫苗进行预防。
注意饮食:选择低盐低脂饮食,低饱和脂肪酸饮食,清淡及规律饮食;还要避免抽烟喝酒、劳累熬夜、喝碳酸饮料、久坐不动等。
避免晨练:秋冬季建议运动时间安排在温度较高的时间段进行,如中午或下午,控制好运动时间和运动量,避免强烈的体育运动。
保持心情愉快:消极和负面情绪会增加心梗猝死的风险,日常要避免情绪激动,保持愉快心情。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患者应该坚持服用药物,加强监测,定期到医院复诊,及时调整药物,避免病情波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