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 吴元贞
一周前,我在门诊接待了一个女孩。她是坐着轮椅进入诊室的。她妈妈一进门就着急地对我说:“医生,我女儿眼睛看不见东西了,做了很多检查都没问题,医生建议看心理科,您快给她看看。”女孩听见她妈妈这样说,把头低了下去。见此,我借机让她妈妈出去一下,想和孩子单独聊聊。在我单独跟她沟通时,女孩向我袒露了心声。暑假期间,她花了很多时间玩手机,作息不规律、活动量较少,暑假作业几乎没怎么写。最近想到马上就要开学了,她开始加速补作业,连着补了两三天,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发现看东西有点模糊,而妈妈也在催促她完成作业,为此她感到焦虑、心烦,时不时就会哭泣,没想到,这两天眼睛看东西更加模糊了。
经过检查,女孩被确诊为“开学综合征”。在仔细了解情况后,我给她以心理支持治疗,并且也给她母亲讲了照顾她的注意事项。就诊结束后,她已经可以看清一些东西,包括手机上的字。经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她终于在开学前逐渐恢复正常视力,可以正常上学了。
什么是“开学综合征”
临近开学,有的孩子满心欢喜迎接新学期;有的孩子却表现出情绪低落、无缘无故发脾气、焦虑不安等;有的孩子有身体不适感,比如头晕、头痛、恶心、腹泻;有的孩子甚至还出现发热或者前面提到的视物模糊等表现。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开学综合征”。
其实,“开学综合征”并不是医学诊断的病症名称,而是指假期结束、开学初始,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异常表现,尤其是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孩子进入新环境可能会一时难以适应而表现异常。因此,家长、老师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行为变化。
出现哪些情况要提高警惕
其实,有的孩子的情绪心理问题相对容易辨别,如出现注意力下降、焦虑、情绪不稳定等表现;还有的孩子表现为生理不适,如表现为失眠、头痛、发热等躯体不适症状。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个女孩因为视力下降来就诊,而经过眼科全面检查及头颅磁共振、脑电图、化验等一系列检查,结果显示都没问题,排除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异常表现,这时候就需要考虑心理因素的影响。遇到类似的情况,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儿童精神心理科或精神专科医院就诊。
当孩子出现“开学综合征”的种种表现时,父母要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做好孩子强大的情绪依托和后盾,尽量减少过度紧张、过于关注。因为多数孩子经过家长、老师的积极引导和自主调节,症状会逐渐消失,不会对身体健康、生活、学习等产生持续的影响。但如果症状较重或持续存在,超过两周还是没有好转的迹象,家长就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否则可能会对孩子健康造成影响,导致孩子无法坚持完成学业,或者出现躯体形式障碍、适应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问题,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如何帮助孩子远离困扰
★规律作息,提前调整生物钟。
假期里难免日夜颠倒、作息不规律。临近开学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尽量回归上学时的作息,调整生物钟,睡前应远离手机等电子产品,避免大脑皮质过度兴奋,影响睡眠。家长还可以在睡前给孩子听舒缓的音乐、喝热牛奶、用热水泡脚,以促进孩子的睡眠。
★提前适应节奏,制订学习计划。
面对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孩子出现畏难情绪是很正常的,父母可以正面引导,让孩子学会识别和接纳自己的心理状态,对新学期、新生活树立预期和认知。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孩子自身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注意目标和计划要切实可行。父母也应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阅读书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积极引导,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新学期来临,有的孩子从家庭环境过渡到集体生活可能会难以适应,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提前联系同学,分享假期见闻,表达对新学期的期待。对于缺乏社交技能的孩子,父母可以积极引导,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比如说话的技巧、识别他人的语言和情绪信号、发生矛盾和冲突如何处理等。
★合理宣泄,及时寻求帮助。
当察觉到孩子的情况不对时,父母尽量不要用否认、说教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抵触心理。父母可以用平和、开放的语言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把心里的负面情绪说出来,同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家长也可以教孩子运用一些宣泄情绪的办法,比如大声朗读、适当运动等。如果孩子的情况依旧没有好转,要记得及时求助专业人员。
新的学期,新的希望,新的挑战。家长要帮助孩子远离“开学综合征”,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学期。
延伸阅读
以下特殊情况要格外关注
如果孩子有以下特点或经历,父母需要格外注意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遭遇过校园欺凌;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过于追求完美;取得进步但得不到老师、父母认可;社交能力较差。
附件下载: